学校主页
学习园地

人体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2019-05-31 10:44撰稿人:核稿:赵小飞


人体解剖学学习方法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中形态学范畴。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理解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基础。清代名医王清任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意思是不了解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即无从谈起器官的疾病;不掌握人体正常形态,即无从涉及病理学内容。故人体解剖学在医学领域内是一门重要的、举足轻重的专业基础课,是医学生接触医学最早的先修课和启蒙课。

一、学习人体解剖学必须遵循的学习观点

   学习人体解剖学在必须遵循下列观点,并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以期达到全面正确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的目标。

   (一)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功能的改变,这就是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如四足动物的前肢和后肢,功能相似,形态结构也相仿。在古代, 人类的手在劳动过程中从支持体重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灵活地把握工具等适于劳动的器官;而人的下肢在维持直立行走中逐渐发育得比较粗壮。加强锻炼可使肌肉发达,长期卧床可使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二)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或众多局部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器官或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之间或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的。例如,肌肉的附着可使骨面形成突起,肌肉经常活动可促进心、肺等器官的发育,局部的损伤不仅可影响邻近的局部,而且可影响到整体。

   (三)进化发展的观点

   人类是由动物经过长期进化发展而来的,是种系发生的结果,而人体的个体发生反映了种系发生的过程。现代人类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常出现变异或畸形。变异是指出现率较低,但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不大的个体差异;畸形则指出现率极低,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严重的形态结构异常。变异和畸形有些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返祖(如多乳、有尾、毛人等)或进化(如手部出现额外肌)的表现,有些则是胚胎发育不全(如缺肾、无肢等)、发育停滞(如兔唇、隐睾、先天性心脏畸形等)、发育过度(如多指、多趾等)、异常分裂或融合(如双输尿管、马蹄肾等)或异位发育(如内脏反位)的结果。人出生以后仍在不断发展,不同年龄、不同社会生活、劳动条件等,均可影响人体形态结构的发展;不同性别、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人,以至于每一个体均可有差异,这些是正常的普遍的现象。以进化发展的观点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可以更好地认识人体。

   (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观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应用,学习人体解剖学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人体,为学习医学理论与实践奠定基础,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因此,学习时必须重视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特征,必须注意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形态结构特点,必须掌握与诊治疾病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特征,以便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打好必要的基础。

   为了学好解剖学,必须采用适合这门学科的实际特点的学习方法。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形态描述多、名词多、偏重于记忆是其特点。因此,必须重视实验,把书本知识与解剖标本和模型等观察结合起来,注重活体的触摸和观察,学会运用图谱等形象教材,正确、全面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

   重视实践,以及与临床的知识结合点。大家学习要做到观察标本—亲自解剖—活体摸认相结合。大家要认识到学习本门课程时,尸体标本材料的珍贵,同学们要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利用一切时间去解剖、观察标本,不能因有点药物的刺激性难闻等就畏缩不全。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意思是希望学生在学习人体解剖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实验室标本的辨认和尸体解剖的实际操作。要重视实验,学会运用图谱,联系活体实际;必须结合临床工作需要和实际应用,把课堂讲授知识与实验室标本、活体触摸以及必要的临床应用联系起来,如怎样计数肋骨和椎骨数?昏迷病人怎样穿插胃管?有的小儿为何熟睡时张口呼吸?法医学上怎样断定婴儿是产前抑或是出生后死亡?足球运动员容易损伤哪侧半月板?等等。这样同学们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就提高了,同时通过实践掌握和巩固理论知识,也避免他们成为脱离实际和死记硬背的知识。

   (五)静止与动态统一的观点

   随着生长和发育,人体各器官结构都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我们学习用的标本都是经固定处理过的标本,器官结构只是某一阶段或瞬间的静态图像,必须把静态结构与活体动态结合起来才能准确掌握其结构和功能。如四肢血管和神经的体表投影,在关节处于不同位置时,其投影线有很大变化;再如胸、腹腔器官的生理位置随呼吸运动的不同时相,也存在较大差异。

   学习本门课程时除了上述的原则和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的观点以及理解与记忆并重的方法外,还应该着重用下面的学习方法去认识和理解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正确地、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形态知识。

  1.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最早接触学习的医学基础课程,让医学生一开始就接受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及自学能力,取得较佳的教学效果,养成正确的学习观是非常必要的。这包括:

   (1)主动学习  同学们要把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探索,自觉实践,带着求知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只要志存高远,有奋进向上的志向,就会不断克服困难,主动学习。

   (2)超前学习  医学生的发展分两个阶段:一是现有发展水平,即巳达到的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后者略高于前者。大家在学习中要最大可能地把自身潜力发挥出来,使潜在发展水平不断转变为现有发展水平。要时时向自己提出较高的学习要求,以适当快速过渡与跳跃方式完成学习任务。

   (3)愉快学习  在学习本门课程中要有信心,充满热情,以愉悦欢快的心情投入学习。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是一切活动强有力的内驱力,可使整个神经系统兴奋水平提高,有利于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戒和暂时神经联系的建立,使人思维敏捷,学习效率提高;而消极情感则压抑大脑皮质的兴奋性。

   2.认识大学教学方法与中学的不同,转变学习思想

   在中学的课堂教学中一直是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单向直线传授知识的方法,而且认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与教师讲的多少有关。教师的作用应是加速学生获得知识的催化剂,即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大学与中学教学上一个最明显的改变是老师减少了讲课时间,强调学生自学,特别是以问题为基础(或中心)的自学。因此,要求医学生要适应教师由教授法向指导法转化,学生由接受式向探求式转化。即反映在教学过程中“教”的因素减少,而“学”的因素增多,逐步转化为能独立研究过程。反映在教学方法上,“讲授”的职能由传授、灌输知识变成自学和研究上的指导,而“学”的含义也由接受变成理解和探求。

   由于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智力和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培养和造就的大学生应是具有创造思想和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因此,学习上必须转变现有的传统的学习模式和方法,把现在广为采用的被动的学习方法改变为更加主动的学习,包括同学们自我指导的独立学习以及老师的辅导等方法,学生既接受了教师传授的知识,又掌握了“学会”的本领,教学的目的不是“授人一鱼,仅供一饭之需”而是“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培养学生终身继续学习的能力,这是医学教育改革的方向。

  3.抓住学习重点

  本门课程的要求见学习大纲,概括地讲,学习中主要掌握方面,即人体结构的基本特征、与生命活动密切相关的形态结构特点和与诊治疾病有关的器官形态结构特点,大家在学习时要做到有所侧重。

   4.重视理解与机械记忆的有机结合

   针对本门课程的特点,在学习中特别强调直观性,要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多观察实物标本、模型,达到文字、图谱与标本的相结合,使枯燥的知识生动形象化。同时,对许多固定结构、名称还需要机械记忆, 并需要掌握一定的记忆技巧。如对某些内容反复刺激、建立起逼真的立体形态、联系记忆以及编记忆歌诀和顺口溜等,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记忆方法。也可把一些内容综合在一起集中记忆,如胸骨角平面有哪些重要结构?上、下肢由于功能上的差异,也必然反映在骨、关节的结构特点上有哪些?整个消化道能防止食物反流的结构有哪些?全身的“三角”结构有哪些?全身的“管”结构有哪些?神奇精密的人体结构中有许多是以“3”来分段的,如成人骨中有机质占1/3,无机质占2/3;股骨颈被髋关节囊的包绕特点;外耳道外1/3为软骨部,内2/3为骨性部等;还有解剖学上的“人体之最”,如最长的骨、最长的韧带、最长的肌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学习乐趣和学习效果。

   5.选择自己合适的学习参考书

   学习人体解剖学首先要选择一本适合的教材。目前由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姚志彬教授主编供同学们使用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相结合的教材—《医用解剖学》,是国内比较好的教材之一,该书以层次叙述和以尸体解剖操作方法为主。人民卫生出版社和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等教材也可参考。此外,根据需要还应选择一定的参考书,如张朝佑主编的《人体解剖学》、钟世镇院士主编的《临床应用解剖学》和《临床解剖学丛书》、于频主编的《人体解剖彩色图谱》、初国良、汪华侨主编的《医用人体解剖学标本彩色图谱》,以及一些复习题集和学习指南等。外文参考书主要有《Gray’s  Anatomy》,这是一本有近百年历史,已连续出版39版,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极大的、经典的大型参考书,书的内容丰富,包括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和胚胎学等较新的内容,国内已翻译的出版有第 38版的中文译本。《Method of Anatomy》图文并茂,书中简图和文字叙述有独特的风格和见解。《Cunnigham‘s Textbook of Anatomy》曾11次出版,是一本局部解剖学教材。

   主要杂志有《解剖学报》、《解剖学杂志》、《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神经解剖学杂志》、《解剖学研究》、《American Journal Anatomy》、《Anatomical Record》等。

   6.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现在是Internet时代,要特别注意网络学习,广泛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教学资源,如网络课程、课件和素材库等;准确把握解剖学姿势、人体轴和面、方位术语和英文解剖学名词;注重课堂教学的作用,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从中汲取科学的观点和方法;学会高效使用教材、提纲、图谱、挂图、标本和模型;多接触标本,不应惧怕尸体和福尔马林刺激,尽早进入角色适应解剖学特殊的学习环境。

   7.终身学习的观点

   随着新的医学诊断技术和治疗技术层出不穷,给解剖学带来许多新问题,终身学习将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人们在医学工作中用于学习的时间将超过实际工作时间, 终身学习在解剖学中的学习地位和比重也越来越高。如fMRI、PET等先进影像技术的出现,使学习者要从人体断面层次来研究和认识器官结构。所以,学习者要具备高级学习能力,懂得学习策略,充分自主学习、科学学习。

   学习掌握解剖学知识是艰苦的劳动,要树立正确的科学精神和学习目的,与时俱进,激发学习和求知激情,营造创新性学习氛围,不断进取,学好人体解剖学。

二、系统解剖学学习思路学习方法

   ()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接和骨骼肌。骨有杠杆作用,关节是运动的枢钮,骨骼肌则是运动的动力;骨和关节是运动系统的被动部分,骨骼肌是运动系统的主动部分。骨学总论、关节学总论和肌学总论分别对骨学、关节学和肌学各论有指导意义,掌握其规律性的东西,如骨表面形态是受肌牵位、血管神经的经过和贯通及邻接器官压迫所致,解剖学上给予不同特定名词。如骨面突起(突、棘、隆起、粗隆、结节、嵴),骨面凹陷(窝、凹、小凹、压迹)、骨的空腔(腔、窦、房、小房、管、道)和骨端膨大(头、小头、髁、上髁)等。

   骨与骨连接构成人体支架,起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支持保护要求稳固,运动要求灵活。骨骼的结构体现了这对矛盾的统一。例如在上、下肢,上肢功能的主要方面是灵活,下肢则为稳固,这就决定了上、下肢骨骼结构的特征。同学们应沿着此思路,通过分析对比,去理解记忆各部位骨骼的结构特点,进而理解对不同部位骨骼病损的整复应有所侧重的理由。并结合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来考虑,侧重于达到灵活运动还是稳固支持。

   骨骼标志名称繁多,教材中有不少是为便于说明肌肉附着点或神经、血管的行程、位置,标志本身并无临床意义,无需记忆。学习中并非教材中所列每一块骨、每个连接、每一块肌都要求去摸认记忆,学习重点在于:①全身骨块的名称;②用来确定诊疗部位的体表可摸标志;③某些常造成皮肤或神经血管压迫等病变的标志或局部;④脊柱、胸廓、骨盆的结构和功能。

   六大关节(肩、肘、腕、髋、膝和踝关节)的名称、基本构造及稳定性和灵活性,与关节构造之间的必然关系以及其运动名称必须搞清楚。

   肌学一节知识的主体是各肌的名称、位置、起止和功能。全身骨骼肌约600多块,每块肌都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位置和辅助装置,执行一定的功能,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分布,并接受神经支配,所以每块肌均可视为一个器官。肌按位置、形状、大小、作用和起止等命名,有时是综合命名,如冈上肌(位置)、三角肌(形状)、大收肌(作用)、胸锁乳头肌(起止)、肱二头肌(形态加位置),了解肌命名规律有助于学习和记忆。

   确切的单肌知识对专科医生来说是必要的,他可籍以推断骨折时两折端在肌的牵拉下会怎样错开和重叠,关节脱位时两骨会怎样位移,从而确定复位方向和措施。在某肌瘫痪之后,医生可以将另一肌的一个附着点断开,移植过来代替瘫痪肌起作用。其知识要点是:肌可看作神经系统的一个窗口,神经系统病变通过肌的症状(张力降低或升高、颤抖、瘫痪等)来表现。因此,什么动作不能做就说明什么肌组瘫痪,什么肌组由什么神经支配等就成了诊断有关疾病的重要基础知识;临床上的经验表明,对肌组瘫痪的病人治疗不当,会造成关节畸形。因此,能阐明畸形发生原因的肌肉配布规律显然具有重要意义;推拿按摩是对瘫痪肌组作康复护理的有效手段。该肌组在何处?按摩多大范围? 不但医护人员应明白,还应教会病人,让他能自行按摩操作。

   应当强调的是,观察标本后,同学们互相之间应在身体上触摸一触摸,活动一活动,会对骨面形态、关节运动和肌的识别感受更深刻。体表能触及并能确定的骨性和肌性结构,是血管、神经和内脏定位的最重要坐标,在临床上有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另外,对于骨组织工程学、人造关节、骨髓移植、肌瓣等新知识应有所学习。

   此外, 还要注重学习能力的训练:阅读能力的训练, 从学习解剖学开始, 同学们就要求养成说解剖学的专业名词术语, 即“行话” 的习惯,具有特色的描述规矩应体会模仿。如长骨描述:分一体两端,上端名头,头体间称为颈,扁骨分面、缘、角;骨标志无论突起或凹陷,均由肌肉韧带附着形成;突起称为结节、粗隆、突(乳突、喙突、茎突…)、转子、踝等;线状的突起称为嵴;凹陷称为窝、陷窝,缘上的缺陷称为切迹,神经血管穿行处称为沟、裂、管、孔。长骨端膨大有关节面称为髁,髁上方的突起称为上髁;骨内的空腔称为窦、小房等;识图能力的培养。解剖学教材、图谱等的每一幅图均应明确是何结构的何侧、何面(或何切面)观。有时同一个图既有整观部分,又有切面部分,甚至不止一个切面,这时应对照标本,训练想象能力,面对一幅纸平面的图,建立起三维的立体形象。想象既是解剖学习所必须,更是临床工作者特别是放射医师进行诊断时的一项重要技能,学习中要培养形象思维和想象理解能力,提高自己形象思维的水平。

   ()内脏学

   内脏包括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四个系统,有共同的功能,即直接参加新陈代谢活动(生殖属种族代谢),因而内脏器官在形态结构、位置、功能和发生上,都存在密切联系和许多共同的结构特征:

   (1)在形态结构上,每个系统都由一套连续的管道(中空性器官)和一个或数个实质性器官与腺体组成。

   (2)均有与外环境发生联系、摄取或排出某些物质的作用,内脏各系统均借孔道与外环境相通,腺体开口于管道。

   (3)中空性器官的管壁由数层组织构成,消化道由四层构成,呼吸道、泌尿道主生殖道均由三层构成;实质性器官无空腔,且多属于腺组织,有分泌功能;表面包以结缔组织被膜或浆膜,并且向器官实质内伸入形成间隔,将器官实质分成若干小叶。

   (4)内脏器官的位置是学习的重点之一。器官位于体内,故需明确其体表投影位置。特别要注意大部分内脏器官会随体位、功能状态、邻近器官的功能状态和年龄等的变化而变化。

   (5)分布于实质性器官的血管、神经和淋巴管,以及该器官的某种排泄导管等出入器官之处,常呈一较大或较深的凹陷或裂隙,称此处为器官的“门”。与门相连接的结构常常被筋膜或浆膜包裹成束状,称蒂、根、束等。需要指出的是“门” 的概念,出入实质性器官的结构集中的部位称为“门”,而出入中空性器官的结构则较分散,所以不给予“门”的名称。

   (6)在位置上,内脏大部分位于胸腔、腹腔和盆腔内,并借孔道与外界相通;在功能上,具有进行物质代谢和繁殖后代的功能,部分内脏器官还可产生激素,具有内分泌功能。

   (7)在发生上,各系统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最早出现的内脏器官是结构简单的消化管,其头端分化成呼吸器,咽为呼吸和消化系统共有的器官。泌尿和生殖系统关系更为密切,存在共用部分,且突入消化管的末端,后来才分隔开,故两系统常合称为泌尿生殖系统。

   因此,学习应善于抓共性,然后分析特性,促进理解记忆。内脏器官也有其个性,学习时应重点关注每一个器官的外形、位置、毗邻和投影。

   1.消化系统   在消化系统,食物消化分物理消化(磨碎、搅拌、推送、括约)和化学消化(营养素的分解、吸收)两种方式,消化道头端还有重要的语言、发音功能。完成这些功能的结构分别成为消化运各段的特征,这是理解消化系的一把钥匙。插胃管和肛门插管是常用的临床操作技术, 要求对咽、食管、直肠的立体形象必须十分清晰。  

   2.呼吸系统  其学习思路是:呼吸管壁与消化管壁的层次基本相似,但功能上由于不需要有力的运动,必须保证绝对通畅, 能及时清除随空气进入的异物,因而结构上有较大的差异。保持或恢复呼吸道的通畅常是医疗的首要任务。可能引起阻塞的因素有哪些?可以复通的途径如何?是学习的重点所在;咽是呼吸道与消化道的交叉处,若插胃管误入气管将可能引起致命的医疗事故,准确的解剖知识是避免事故的根本条件;体位排痰(脓)和体位给药是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的重要措施。病人处在什么体位才利于脓液的自动流出?什么体位才便于药液自动流入病变部位?学生在学习鼻旁窦及肺段支气管时应带着这些问题思考,以便在今后临床工作中遇到实际病例时能正确灵活处理。

   3. 泌尿系统  学习泌尿系统, 要认识到泌尿系统是排泄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主要系统(此外还有呼吸系统和皮肤)。有关知识分为泌尿和排尿两大部分。泌尿部分重在概念,无需背诵那些细微结构。排尿部分则重在结构及其临床应用,对其形态位置及毗邻关系要准确掌握。临床上, 若导尿插穿了尿道,按摩压破了膀胱,剖腹产造成阴道流尿的事故时有所闻,应引以为鉴戒。

   4. 生殖系统  在男性生殖系统, 学习要点是:保证精子的产生、成熟并有效地进入女性生殖器官;保证男性激素的分泌,这是男性生殖系统的两大功能。精子在睾丸内产生,通过附睾管到达输精管内才成熟,才具有活动能力。精囊腺液、前列腺液构成精液的主体,它们在射精前期才在尿道中与精子混合成精液的。这些液体是精子活动和授精能力的主要条件;排精管道与排尿管道共用,尿道即精道,这是男性的特征。前列腺肥大、肿瘤等可造成尿道的阻塞。尿道传入感染,前列腺和精囊腺亦常波及。医疗上男性生殖系统的疾病归泌尿外科或男科诊治。在解剖学的学习中,男尿道的知识在男生殖系统讲授;临床工作中,导尿有着重要的地位,男性尿道的知识是学习重点。此外,包皮、阴囊内肿物鉴别的知识,最常见的疝即腹股沟斜疝与阴囊关系的知识,前列腺和精囊腺的触诊按摩知识等都有重要的实用意义。

   在女性生殖系统, 学习要点是:保证卵子的产生成熟和正常受精,保证受精卵的孕育成长,保证女性激素的分泌是女性生殖系统的三大功能。对比男性生殖系统,卵子在卵巢内产生并成熟,因而没有像滋养精子的一连串腺体和管道。输卵管实际上是输送受精卵的管道,它所滋养和输送的是一个新生命, 因此,输卵管不是一条被动的通道,而像是一对感觉敏锐、运动灵活的手,它的远侧端长有“手指” (输卵管伞)。它有系膜(阔韧带),卵巢也有系膜,因此都能灵活摆动。两个系膜的走向又是相互垂直的,从而让输卵管的“手指”可以伸到卵巢表面的任何部位,去接引排出的卵子;子宫是精子进入的通道,更是受精卵的孕育场所,它和卵巢的形态、结构变化是理解月经周期和孕育周期的解剖依据。子宫的姿势、位置和毗邻的知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不但应懂得这些正常知识,还要懂得维持正常的因素,更要懂得维护正常的那些医疗措施的解剖学依据。

   另外,由于影像技术的飞速发展,需要使用断层标本来学习内脏器官的断面形态和结构。还应学习与器官克隆、器官移植和腔镜外科等新的学科密切相关的解剖学知识。

   (三)脉管系统

   脉管系统由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组成,血液和淋巴分别在这两个密闭的管道内流动。脉管系的功能是运输,运送的是血液,运输方式是闭合循环。运送要解决动力和定向流动问题,传输要解决血量的分配调节和管壁的通透性问题。这是理解脉管系结构的思路。完整的循环指的是以心脏为起点,又以心脏为终点的血液流动,包括体循环、肺循环和心脏本身的冠状循环。至于微循环、侧支循环、门脉循环均为体循环中有特殊功能的部分。

   心脏是整个脉管学的中心器官,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学好心脏解剖知识一定要结合功能来理解心脏的形态结构。如心内有保证血液定向流动的乳头肌、瓣膜和腱索;提供血液循环动力的心肌,心房肌与心室肌附着于心纤维骨骼,被分开而不连续,故心房和心室不同时收缩;由特殊心肌细胞构成的心传导系统,可产生和传导冲动,终生控制心的节律性活动;冠状循环流量大,可提供心收缩时所需的能量;心包具有机械屏障和润滑作用,为心收缩提供了一个完全科学的环境。需要强调的是,上述结构的综合作用可维持心脏的整体功能,任何一个结构出了问题,都会使心脏功能受到打击。

   动脉是指与心室相连、运送血液离开心脏并具有连续、多级分支特征的管道。全身动脉可分为体循环动脉和肺循环动脉。动脉主干常据其所在部位命名,动脉分支常从人体各大局部的动脉主干上发出,分布至附近器官,这些分支多以分布的区域命名;学好这些分支需要明确三点:起点、走行标志和分支分布。动脉主干的分支离开主干进入器官前的一段称器官外动脉,入器官后称器官内动脉。动脉是从心运送血液到全身各器官的血管。由左心室发出的主动脉及各级分支运送动脉血;而由右心室发出的肺动脉干及其分支则输送静脉血。

   器官外动脉的分布表现出一些基本规律:动脉配布与人体结构是相适应的。人体左、右对称,动脉分支亦有对称性;每一大局部(头颈、躯干和上、下肢)都有1~2条动脉干;躯干部在结构上有体壁和内脏之分,动脉也分为壁支和脏支,其中壁支仍保留着原始分节状态,如肋间后动脉、腰动脉;动脉常有静脉、神经伴行,构成血管神经束,有的还包有结缔组织鞘,在四肢这些血管神经束的行程多与长骨平行;动脉在行程中,多居于身体的屈侧、深部或安全隐蔽的部位,如由骨、肌和筋膜所形成的沟或管内,不易遭受损伤;动脉常以最短距离到达它所分布的器官,也有个别例外,如睾丸动脉,此种特殊情况可以从胚胎发生中得到解释;动脉分布的形式与器官的形态有关,容积经常发生变化的器官如胃、肠等,其动脉多先在器官外形成弓状的血管吻合,再分支进入器官内部;一些位置较固定的实质性器官如肝、肾等,动脉常从其凹侧穿入,血管出入处称为门;动脉的管径有时不完全决定于它所供血器官的大小,而与该器官的功能有关,例如肾动脉的管径就大于营养全部小肠和部分结肠的肠系膜上动脉,这与肾的泌尿功能有关。

   器官内动脉分布与器官的结构形式有关,结构相似的器官其动脉分布状况也大致相同。在实质性器官可能有放射型、纵走型和集中型分布。如有分叶状结构的器官,如肝、肾、肺等,动脉自门进入器官,分支呈放射型分布,各分支的分布区与脏器的分叶相当,常作为器官分叶或分段的基础。肌内动脉常沿肌纤维束走行,其间以横支构成吻合。中空性或管状器官,其动脉呈纵行型、横行型或放射状分布。动脉的起点和行径有时发生变异,但其分布区域是不变的。

   静脉为起于毛细血管、与心房相连、运送血液回到心脏并具有连续、多级属支特征的管道。全身静脉可分为体循环静脉和肺循环静脉。静脉的数量比动脉多,管腔粗大,标本上的静脉壁塌陷,含有淤血。学好静脉也应明确三点: 属支收集范围、走行标志和归宿。静脉结构和配布有下列特点:静脉瓣成对,呈半月形,游离缘朝向心。静脉瓣有保证血液向心流动和防止血液逆流的作用。受重力影响较大的四肢静脉其内瓣膜多,而躯干较大的静脉则少或无瓣膜;体循环静脉分浅、深两类。浅静脉位于皮下浅筋膜内,又称皮下静脉。浅静脉不与动脉伴行,最后注入深静脉。临床上常经浅静脉注射、输液、输血、取血和插入导管等。深静脉位于深筋膜深面,与动脉伴行,又称伴行静脉。深静脉的名称和行程与伴行动脉相同,引流范围与伴行动脉的分布范围大体一致;静脉的吻合比较丰富。浅静脉在手和足等部位吻合成静脉网,深静脉环绕容积经常变动的脏器(如膀胱、子宫和直肠等)形成静脉丛。在器官扩张或受压的情况下,静脉丛仍能保证血流通畅。浅静脉之间、深静脉之间以及浅、深静脉之间,都存在丰富的交通支,这有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结构特殊的静脉包括硬脑膜窦和板障静脉。静脉的行径和归宿也有变异,但其收集范围也是不变的。

   静脉血回流的因素:静脉瓣顺血流开放,逆血流关闭,是保证静脉血回流的重要装置;心舒张时心室吸引心房和大静脉的血液。如果心收缩力显著减弱,心室排空不完全,静脉血回流减少;吸气时,胸膜腔负压加大,胸腔内大静脉内压降低,从而促进静脉血回流;脏器运动和动脉搏动有助于静脉血回流。体位改变也对静脉血回流产生影响。

   人体的血管除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相通连外,动脉与动脉之间,静脉与静脉之间甚至动脉与静脉之间,可借血管支(吻合支或交通支)彼此连接,形成血管吻合。

   1. 动脉间吻合  人体内许多部位或器官的两动脉干之间可借交通支相连,如脑底动脉之间。在经常活动或易受压部位,其邻近的多条动脉分支常互相吻合成动脉网如关节网。在经常改变形态的器官,两动脉末端或其分支可直接吻合形成动脉弓如掌深弓、掌浅弓和胃小弯动脉弓等。这些吻合都有缩短循环时间和调节血流量的作用。此外,在肾内还存在一种特殊形式的动脉吻合,即动脉性怪网,它不同于一般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的连接顺序,而是小动脉、动脉性毛细血管,再汇合成小动脉,网内都是动脉血,其功能不明。

   2. 静脉间吻合  静脉吻合远比动脉丰富,除具有和动脉相似的吻合形式外,常在脏器周围或脏器壁内形成静脉丛,以保证在脏器扩大或腔壁受压时血流通畅。在肝内可见静脉性怪网,其连接形式是小静脉、静脉性毛细血管和小静脉。

   3. 动静脉吻合  在体内的许多部位,如指尖,趾端、唇、鼻、外耳皮肤和生殖器勃起组织等处,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可借血管支直接相连,形成小动静脉吻合。这种吻合具有缩短循环途径,调节局部血流量和体温的作用。

   4. 侧支吻合  有的血管主干在行程中发出与其平行的侧副管。发自主干不同高度的侧副管彼此吻合,称侧支吻合。正常状态下侧副管比较细小,但当主干阻塞时,侧副管逐渐增粗,血流可经扩大的侧支吻合到达阻塞以下的血管主干,使血管受阻区的血液循环得到不同程度的代偿恢复。这种通过侧支建立的循环称侧支循环或侧副循环。侧支循环的建立显示了血管的适应能力和可塑性,对于保证器官在病理状态下的血液供应有重要意义。

   胚胎时期,血管是在毛细血管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发育过程中,由于功能需要以及血流动力因素的影响,有些血管扩大形成主干或分支,有些退化、消失,有的则以吻合管的形式存留下来。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血管的起始或汇入、分支、管径、数目和行程常有不同变化。所以,血管系统的形态、数值并非所有人都完全一样,有时可出现变异,甚至异常(畸形)。解剖学教科书中所描述的形态一般是正常型的。

   心血管系临床应用的重点在于:平时的血管注射,使用的是浅静脉,包括手背及臂的浅静脉、大隐静脉、颈外静脉和婴幼儿的颞浅静脉;紧急时的血管穿刺包括股动脉、股静脉穿刺;血管插管,包括股动脉、头静脉、颈内静脉等;常用触摸脉搏的动脉,包括腕部的桡动脉、足背动脉、下颌角前方下颌骨下缘处的面动脉、颞浅动脉等;紧急进行压迫止血的动脉干等。对上述有关的血管应准确定位掌握。

   淋巴系统有两大功能:首先是免疫防御;第二是与静脉分工共同完成体液回流,维持内环境稳定。淋巴液回流最重要的意义是回收蛋白质,因蛋白质通不过毛细血管壁。与功能相应,淋巴系统有两大特征:一是毛细淋巴管通透性远较毛细血管壁大,可让细胞通行无阻,因而癌细胞的转移主要通过淋巴途径;二是具有从淋巴组织到淋巴器官的各种结构,能产生淋巴细胞,过滤体液,起检疫站、防疫站的作用。这些结构所担负的功能,决定它绝大部分必定插于淋巴管道的途中;必定位于边防线上,即消化道和呼吸道管道上,成为免疫系统的主体。

   淋巴管和淋巴结是淋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前者以膨大的盲端起始,由细向粗逐级汇合,最终归入静脉,是协助静脉回流的管道,也是炎症和癌细胞扩散的主要途径;后者可产生淋巴细胞、过滤淋巴和进行免疫应答。局部淋巴结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我们把引流某一器官或部位淋巴的第一级淋巴结称为局部淋巴结(哨位淋巴结)。器官或部位病变时,细菌、肿瘤细胞等可进入局部淋巴结,该局部淋巴结可阻拦和清除这些细菌或肿瘤细胞,淋巴结细胞增殖,致淋巴结肿大。如果局部淋巴结未能阻止病变的扩散,病变则可沿淋巴管道向远处蔓延,局部淋巴结肿大常预示其引流范围存在病变。清楚淋巴结的位置、收集范围和回流去向,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重要意义。以深筋膜为界,淋巴管和淋巴结均可分为浅、深淋巴管和淋巴结,浅淋巴管和淋巴结位于浅筋膜内,浅淋巴管与浅静脉伴行,深淋巴管与血管神经伴行,浅、深淋巴管间存在丰富交通。

   全身约有300~600个淋巴结,集中成群排列,约50群。掌握淋巴结配布的一般规律,有助于临床应用。在四肢,淋巴结多位于凹窝处沿血管排列,按其部位命名,如腋窝淋巴结、腹股沟淋巴结等;在颈部,淋巴结多沿血管神经排列,按伴随的血管神经命名,如沿颈内静脉排列的颈深淋巴结;在胸腔、腹腔和盆腔则沿大血管干排列;按伴随的血管命名,如髂内淋巴结;在实质器官,位于器官门处且沿出入门的血管排列,如肺门淋巴结、肝门淋巴结;在空腔器官,淋巴结的配布不集中,散在于器官营养血管周围,如胃网膜淋巴结。临床应用要点在于四肢和头颈淋巴结群的位置和它们的收纳区。某区域的受伤感染或癌瘤将表现为某群淋巴结的肿痛或肿大,因而成为临床上的重要体检项目。

   (四)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是神经系统以外的一个重要的调节系统,由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固有内分泌系统组成。其功能是将体液性信息物质传递到全身各细胞,发挥对靶细胞的生物作用,调节(通过激活或抑制)和协调机体其他系统(包括神经系统)的活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平衡。因此,它和神经系统是人体两大生物信息传递系统。不同的是,神经系统通过电脉冲传递信息,内分泌系统则通过化学物质即激素的化学反应传递信息。在调节工作中,神经系统起主导作用,但内分泌系统的“手” 伸得更长,调节距离更远。若从基因表达也靠激素的作用这点来看,内分泌系统的作用在空间和时间上更是神经系统所不能比拟的了。

   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可分中枢部和周围部。前者包括下丘脑、垂体和松果体细胞,其细胞分泌多种性质的激素,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活动等,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加压素、生长激素等;后者包括散在于胃肠道、肺、泌尿生殖道、心肌、血管和血液等处的内分泌细胞,它们分泌胃泌素、蛙皮素、5-羟色胺、心钠素、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白细胞介素等。

   固有内分泌系统(内分泌系统)是由无导管腺组成的固有内分泌器官构成,包括垂体、甲状腺、肾上腺、胸腺和性腺等,明确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的区别是非常重要的。内分泌腺的分泌物称激素,直接进入血循环达身体各处。一种激素只能作用于某种特定的器官或组织,即靶器官。内分泌腺的特点是无导管、体积小、血供丰富和作用特定。学习内分泌系统要求掌握概念、某一内分泌器官的名称、位置、外形和主要功能。

   应当提出的是,科学研究不断发现新的内分泌细胞,致使内分泌系统不断扩大。神经系统(内脏神经系统)、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和固有内分泌系统三者之间在结构和功能方面,既有联系也有重叠,从内脏神经系统经中间型的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再到固有内分泌系统,三者间存在一个梯度或等级。内脏神经系统释放神经递质,传导速度快,作用较局限;弥散神经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作用缓慢,且较弥散;固有内分泌系统分泌激素,作用缓慢,但持久。

   (五)感觉器

   感觉器是感受器及其附属装置的总称,是机体感受刺激和接受信息的装置。学好感觉器先要明确其组成、位置及功能,如视器包括眼球和眼副器,前庭蜗器由外耳、中耳和内耳组成。另外,不能将感受器与感觉器混为一谈,感觉器的结构复杂,是由感受器及其辅助装置共同构成的器官,如视器、前庭蜗器(耳)、味器和皮肤等,也称特殊感觉器或感觉器官。

   感受器可接受机体内外环境的刺激,将其转变为神经冲动并传入中枢,其结构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应当明确指出的是,一种感受器只对某一种适宜的刺激特别敏感,如视网膜只接受一定波长的光,听器也只能感受一定频率的声波。感受器是机体产生感觉的媒介器官,可使机体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精确的分析和反应,从而更适应其生存环境,是机体探索世界和认识世界的最初步器官,是反射弧中的首要结构。感受器按其存在部位、接受刺激的来源和特化的程度可分为三类:外感受器,分布于皮肤、黏膜、视器和听器等处,接受外环境的刺激,如切割、温度、触、压、光和声等;内感受器,分布于内脏和心血管等处,接受来自内环境的刺激,如压力、渗透压、离子和化合物浓度等;本体感受器,分布在肌、肌腱、关节和内耳的位觉器等处,接受机体运动和平衡变化时产生的刺激。

   学习视器时,视器的核心部件是眼球。眼球通常被解释为照相机, 即把眼球比作外由三层膜构成,内含三种屈光物质的照相机,如眼球壁的脉络膜相当于暗房,视网膜是感光底片,虹膜相当于光圈,瞳孔是快门,角膜与晶状体相当于镜头,巩膜相当于外壳等,其辅助部件便是眼副器。眼球正常活动完全离不开眼副器,包括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和眶筋膜等,对眼球起保护、运动和支持作用。

   瞳孔是判断昏迷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态的窗口。瞳孔大小的正常值、影响其大小的外因、内因和病理因素,是学习的重点所在。全面的知识要在神经系统学完之后方能综合掌握。身体状态的变化能在视器多方面体现出来,例如肾性水肿可表现为眼睑肿厚,黄疸可表现为巩膜发黄,贫血可表现为睑结膜苍白,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常见病都可在眼底的观察得到诊断等。

   前庭蜗器的功能是感受声音和感受头部的位置。神经冲动传入到脑之后产生听觉和位觉,故又名位听器。尽管前庭蜗器结构较为复杂,但只要与功能结合起来学习,就不难掌握。首先应明确前庭蜗器包括声波收集、声波传导和声波感受三个部分的结构(即外耳、中耳、内耳),声波从外界传到内耳的神经末梢,经过空气、骨(听小骨)和液体(外、内淋巴)三种介质。内耳应当受到关注,因为听觉感受器(听器)和位觉感受器(平衡器)均在内耳,中耳和外耳只是声波的传导装置,是前庭蜗器的辅助装置, 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是通过头动引起内淋巴液动,内淋巴液冲击位觉感受器而获得的。中耳也是一个知识重点, 中耳炎是常见病,中耳6个壁所接邻的结构,可成为中耳炎蔓延的受害者,特别其上壁邻隔脑,波及时后果严重。外耳道的年龄性特征在外耳检查时有应用意义。

   听器和位觉器的形状不规则、结构复杂以及二者结构密切相关,功能完全不同。应当牢牢记住,螺旋器是听觉感受器,椭圆囊斑、球囊斑和壶腹嵴是位觉感受器。另外,应注意听器为适应中耳腔内的气压与大气压平衡的需要,形成一个气泵即咽鼓管,每吞咽一次,即泵气入中耳腔一次,这样咽喉炎就成了中耳炎的根源。    

三、神经系统解剖学学习方法

   人体各系统的功能不同,它们的活动由神经系统来协调、控制。神经系统的“手”伸得特别长,神经细胞的突起可长达1m多。众多的神经细胞有所分工,负责发布命令的传出神经元有数十万,收集情报的传入神经元是传出神经元的2~3倍,而进行分析综合的中间神经元数目则是运动神经元的上千倍。这些神经元的胞体集中成脑和脊髓,称中枢部,向外的突起则构成周围部。中枢神经系统的特点是等级森严,这是生物进化发展的结果。其他系统的进化是新的取代老的,例如肺建立起来之后腮就消失了,但神经系统却新老并存。老的仍旧执行原来的基本功能,在新的控制、协调下进行活动,新的则执行新环境所要求的新功能。

   神经系统总论的内容很重要,对各论内容有普遍的指导作用,要掌握神经系统的区分、组成和常用术语。

   人类的神经系统由脑、脊髓以及连于脑和脊髓的周围神经组成。在人体,神经系统是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系统,由相互联系的神经细胞组成。应当牢记神经系统是体内的主导系统。这句话非常重要,因为神经系统控制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维持机体内、外环境间的平衡;神经系统可感受和调整内、外环境的变化,能及时作出适当反应,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应当很好理解和掌握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物质基础是反射弧,其他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5个部分构成。

   人类神经系统的形态和功能是经过漫长的进化过程而获得的,单细胞生物开始借助体液来接受刺激和发生反应,腔肠动脉出现网状神经系统以完成应激功能。以后经链状神经系统发展到脊椎动物的管状神经系统,构成中枢神经系统,同时也保留网状和链状神经系统构成周围神经系统。神经系统的发生来源和形态结构模式,动物与人都是相似的,但是应牢记由于人类生产劳动、语言交流和社会生活的发生和发展,大脑皮质发生了质的变化,与动物完全不同,不仅有与高等动物相似的感觉和运动中枢,而且出现了非常重要的语言分析中枢。因此,人类大脑皮质是思维、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远远超过了一般动物的范畴,就是说人类不仅能被动适应环境变化,而且能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自主神经,它们分别与脑和脊髓相连。学好周围神经,必须掌握每一条神经的成分、起始、行径标志、分支分布和损伤症状,同时应注意与脉管知识的联系,因为大多数神经与血管是伴行的。学习自主神经多采用比较的方法,即自主神经与躯体神经比较,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比较,这样可找出异同点。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及其附属结构被膜、血管等。脑和脊髓结构相当复杂,新技术方法的使用,使我们对脑和脊髓有了更多的认识,也积累了更丰富的知识。学习每个脑部或脑区时应重点明确其外形位置、内部构造、核团功能和纤维联系4个方面,内部结构一般也分四个方面来掌握,即室腔、灰质、白质和网状结构。

   另外,神经系统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学完之后,应该通过功能这条主线把它们串连起来。这就要求掌握几条重要的传导通路,把整个神经系统知识、临床知识,甚至整个解剖学知识联系起来。这样做一方面是便于记忆,另一方面也便于掌握正常生理功能,并为理解病理变化及症状打下基础。传导通路的学习贵在“通”,即不要为了考试而死背,而要达到联得通、想得通,要建立一个立体形象,就像闭起眼睛想一座立交桥那样,向哪边交叉,在脑的什么部位转折、中继等,这要靠建立起立体构架才记得住,也才能应用。因为在交叉前的损害和交叉后的损害,其症状表现的左右侧正好相反。

   临床工作中,肌肉注射和血管注射若操作不当会误伤神经,某些治疗措施和护理体位可致神经干受压。给病人按摩,分析症状,估计愈后等需要具备神经干位置和分布的知识。在检查病人时,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射、髌反射等都是重要知识。

   总之,神经系统的学习重在弄清概念,不只是有关结构的概念,更重要的是功能概念。如果熟悉一些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知识, 对理解某些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有意义。因此,联系神经生理知识、联系神经系统种系发生发展的知识来学习神经系统解剖是必不可少的。这就特别需要教师的讲解和直观教具的协助, 仅靠自学则事倍功半。


上一篇:解剖学口诀

下一篇:药理学讲稿